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新年伊始,廣州不少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以下簡稱“民校”)公開招聘教師,有民校開出60萬元年薪攬才。這是噱頭還是動真格?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高薪招聘的民校年年都有,是否兌現不得而知;相比而言,民校對公辦學校(以下簡稱“公校”)退休名校長的招攬則十足“真金白銀”。事實上,對于民校,生源空間可能面臨進一步壓縮,與其制造噱頭不如“真刀真槍”勤練內功重新定位;對于公校,在“入學潮”即將到來之際,教育部門也不妨想想如何用好退休名校長、名教師。
公開招聘,不少民校開出高薪
近日,廣州不少民校相繼招聘教師,開出的待遇不可謂不高。
例如,廣州源雅學校招聘啟事顯示,該校小學部招聘9名老師,普遍要求三年以上低、中、高段教學經驗,初中部招聘10名老師,普遍要求具有多輪初三備考經驗及科組長經驗,年薪高達60萬元。
廣州南沙實驗外語學校2023年招聘季啟動,最高綜合年薪為60萬元。
廣州華萬學校招聘人數達138人,需求橫跨小學、初中、高中各個科目,年薪高達55萬元。
廣州海珠區華海雙語學校公開招聘小學、初中全科教師以及綜合課程教師,綜合年薪18萬-40萬元。
15年一貫制的廣州市為明學校招聘小學語文教師,初中物理教師,高中語文、數學、物理教師等,包括學科帶頭人和青年教師。招聘條件中不僅要求應聘者對廣州中考或高考相關考題方向、政策等深入了解,更明確“具有學而思或新東方等大廠五年及以上教學經驗、具有畢業班授課經驗、具有初中競賽課或者高中強基課授課經驗者優先”。待遇方面,青年教師月薪1.5萬-2萬元,學科帶頭人年薪35萬-46萬元。
是否兌現,關起門來的事兒
民校開出五六十萬元的年薪聘老師,是噱頭還是動真格?
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高薪招徠人才的民校年年都有,這是不少民校都會采用的噱頭。事實上,有的學校僅面向一兩個能成為“金字招牌”的老師支付高薪,也有學校年年這樣宣傳但一直沒有招到心儀人選。民辦教育畢竟是有投資方、自負盈虧的市場行為,給老師開多少工資,必然要符合投入產出的最大效益。承諾的高薪有無兌現,是“老板”關起門來自己的事情。
此外,業內人士透露,民校教師待遇差距較大。例如,廣州天省實驗學校(原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招聘公告就顯示,薪酬按照“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績優酬高”的原則,計發14萬-35萬元。“民校不受編制限制,按需用人,淘汰機制靈活。”天省董事長莫道明介紹,師資待遇更加靈活,按勞取酬,“待遇高的高于公辦學校,低的低于公辦學校”。
真金白銀,“搶”的是退休名校長
外界能看得更清晰的是,民校對公校退休名校長、名教師“真金白銀”的招攬。
2022年5月,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級教師彭建平退休卸任廣州中學執行校長,隨即被廣州天省實驗學校聘請為校長。
此外,全國優秀教師、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孔珍,出任廣州南方學院番禺附屬小學執行副校長;擁有佛山市禪城區名校長榮譽的謝先剛,出任廣州市白云區白云實驗學校執行校長;番禺區北新正華學校聘請全國名校長、原廣東仲元中學校長古殷擔任校監……
業內人士透露,在教育界負有盛名的校長、教師們,退休后被不少民辦教育投資方“排隊”聘請、開價通常百萬元起步。目前,廣州公校又即將有一批名校長到退休年齡,已有民校拋出橄欖枝、接觸試探。
觀察:
民辦教育:“窗口期”謀突破,造噱頭不如練內功
“公民同招”后,義務教育民校電腦搖號入學、不得“掐尖”。對于民校來說,入口,不再有生源優勢;出口,與公校一樣面臨中考;學費,卻是數萬甚至十幾萬元。
“民校與公校的區別是什么?靠什么吸引學生和家長?”這是每所民校必須回答的問題。
廣州市教育局表示,由于“二孩”政策后出生的適齡兒童的上學需求,廣州將在2023年及2024年迎來入學高峰,每年新增學位在7萬至9萬個。
短期而言,政府向民校購買服務是應對“入學潮”的方式之一。然而,高峰之后必有緩坡,“入學潮”是階段性現象。這些年,廣州公校每年以幾十所甚至上百所的速度增加,入學高峰回落之后,公校將有更多學位滿足學生入學需求。
上個月,廣州市教育局發布《關于做好來穗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擬規定:“自2024年起,各區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服務總數原則上不超過當年轄內在讀隨遷子女總數的50%,引導各區辦好辦強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為隨遷子女提供更多的公辦學位”。這意味著,對于主要生源是非戶籍生的民校來說,生源空間或進一步壓縮。
面對疊加的挑戰,民校與其制造噱頭,不如“真刀真槍”打造教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練好內功,重新出發,方能形成自己長久的競爭力與生命力。
公辦教育:不妨出臺支持政策,讓退休“老寶貝”發揮余熱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廣州教育界,“老寶貝”可不少,包括每年公校不少退休的名校長、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高級教師等。“入學潮”來臨,每年新辦近百所公校之時,如何用好這些“老寶貝”們,考驗著廣州教育智慧。
相關部門不妨出臺支持政策,讓他們發揮余熱。例如,教育集團是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的重要抓手,目前廣州有100多個教育集團,老校長們退休后是否可以出任教育集團總校長,成為整個集團向心穩定、智慧咨詢、資源協調的堅強磐石?
此外,退休名校長、名師們或可出任區、市、學校的教育顧問或學科帶頭人,為全市教育出謀劃策,培養后備人才。